書名:偷書賊
(英語: The
Book Thief)
作者:馬格斯.朱薩克
出版社:木馬文化
「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
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
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」
當初會選擇看這本書簡單是對書名的好奇心,《偷書賊》,怎麼會有人要偷書呢? 這個人的背景及企圖會是甚麼? 再來,翻開書來,書的第一句話,竟以毛骨悚然的「死神」話語做開場白,而不得不讓人敬佩的是,作者真以「死神」為整篇故事的第一人稱扮演敘述者的角色。這個故事的背景在二次大戰時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。主角其實跟死神不認識,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,只是死神在收取靈魂時,無意中撿起了由主角莉賽爾自己所寫的書,有意的無意的在莉賽爾的文字中揣摩人性,我們才能聽到關於《偷書賊》的故事。
這個死神有著顛覆一般人的想像及不輸給孩童的強烈好奇心,不時地去探究他人的心境,同時也有一顆細膩的心,是溫暖的、充滿感性的豐富色彩。一開場就述說著他有多愛色彩,總是留意色彩多於人類。也消遣著,無知的人類只會對清晨跟黃昏的色彩感興趣。我想這也是隱喻死神隨時都在,一邊欣賞著變化多千的色彩一邊收取靈魂。隨著希特勒的時代,祂也因戰爭而工作加重。在忙碌的生活中,這個「死神」,感受到戰爭對人類的影響,祂難過的看著那些身心俱疲的靈魂們,祂什麼都知道,卻什麼都幫不上忙,只能默默地在一旁目睹一切發生。他繼而用一種悲天憫人的態度看世界,想多了解人性
。「人類真讓我捉摸不透」,是死神在結尾對人類的註解。
確實,人都難免一死,不用太多宗教信仰的觀感來評判,故事都喜歡這麼寫著,人死後的靈魂都會交到死神的手上。死神沒有國籍之分,作者選擇由死神的角度來敘說這個故事,特別是個帶有戰爭色彩的故事,更是妙趣横生。
死神以豐富的情感敘述小女孩莉賽爾的故事。莉賽爾是個孤苦的孩子,父親因共產主義被捕,母親隨後也失蹤了。在被迫送到寄養家庭的途中,她為了紀念不幸在路途中死去的弟弟而偷了一本「掘墓工人手冊」。在寄養家庭中,她的養父教她認字讀書,將她帶入了文字的世界。文字也因此成了莉賽爾心靈上的救贖。她發現了「書」在她心中成為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,她忍不住開始偷書,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。她對文字的渴望,影響了周遭的友情、親情和愛情。在人心惶惶的時代,她雖然無力改變現實中的環境,莉賽爾透過閱讀文字的聲音,卻安慰了許多惶惶不安的心,讓許多人找尋到了安定的力量,留意人性中的關懷。這也是為何死神也停頓了腳步,在收取戰場上靈魂的同時,不時的細讀莉賽爾的書,思索著,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,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?
「我這麼多口袋裡,有個口袋存留著她的故事…..有許多故事,我允許它們在我工作時成為我的消遣,就像我喜歡天空的色彩一樣。我在最不幸、最不討人喜歡的地方拾起它們,我要確信當我去幹活的時候不會忘記它們。《偷書賊》就是這樣一本書。」死神道出。
書中令人感動的除了溫柔、善良又幽默的養父漢斯外,還有面惡心善的養母、好友魯迪、鎮長夫人,都在關鍵時刻顯露小人物的不平凡與善良。最感動的,莫過於莉賽爾與猶太青年馬可斯之間的誠摯友誼。在冰冷的地下室,莉賽爾透過(閱讀文字),鎮定不少馬可斯恐懼的心靈。馬可斯也以文字回報,
製作兩本書,讓莉賽爾更深入地體驗文字的力量及感動。
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,莉賽爾對書的熱愛,從一開始是對燙金的書本形體的迷戀,在文字的學習中,慢慢凝化成為對文字的力量著迷,這過程讓每個愛書人都熱淚盈眶,感深肺腑。
文字能傳遞感情,能治癒人心,同時,也能傷害人於無形。
希特勒也以文字、語言蠱惑德國人民,風暴席捲全世界。其中,猶太人成了納粹黨實施種族歧視的受害者,濫殺、毒氣、集中營都是令人生畏的歷史記憶。戰爭總是伴隨着痛苦和絕望、鮮血和死亡,翻滾的靈魂也輕易迷失在槍聲砲火之中。人們因為空虛無助,自願被非理性的教條所催眠,到處噴洒着惡意的毒液,這是人性最深沉的黑暗面。然而,當有個音符在這片黑暗中閃耀著,無限珍貴。希特勒用文字對人民洗腦,書中的小女孩則是用文字撫慰了大家。對於莉賽爾來說,書就是黑暗生活中的動力,也是疲倦絕望時僅有的心靈港灣,同時,書也確實改變了她的生活。文字的神奇力量,改變了一個人的思維,撫慰了受傷的心靈,增加了能量,豐富了生活。文字就如同水,能載舟亦能覆舟。
讀這本書,除了讀著文字,看著莉賽爾對文字的著迷, 感性的死神也不時地用牠對色彩的熱愛,帶著讀者,讀到尾聲。不論是一開始聽著祂說著世界白的猶如像穿毛衣那樣套上了雪白,聊著天空的顏色、書本的顏色、形容遇到偷書賊時所看到的漆黑、爸爸漢斯眼睛的銀色光澤、手風琴上的黑白琴鍵、因戰火遍地血流成河的鮮紅色,或者是死神去迎接老年莉賽爾的靈魂時的午後藍。多愁善感的死神,把祂對莉賽爾的關心及祂極力想了解的複雜心情,化成千萬的奇想色彩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